史前文明的回响
在那遥远的数千年前,当人类刚从野蛮的茹毛饮血中挣脱,步入氏族社会的温柔怀抱,古老的海岸线上,一座巍峨壮观的古城悄然崛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文明的画卷之中。这便是中国龙山文化城址的瑰宝——藤花落遗址。那座内外城双重结构的大城,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辉煌与沧桑。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古城在历史的尘埃中渐渐沉睡,昔日的繁华与喧嚣,如今已化作一缕轻烟,飘散在无垠的时空之中。住客们的踪迹,早已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寂静与神秘。
然而,在1989年的那个春天,一把铁锹轻轻拨开了历史的厚土,让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再次焕发出生命的光芒。那一年,连云港经开区正沐浴在大开发的春风里,而藤花落遗址的惊世发现,无疑为这片热土增添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
“这里面可能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时任中云乡文化站站长的刘厚学,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一眼便看穿了历史的伪装。他迅速向上级单位汇报,考古专家们如潮水般涌来,石斧、石锛、箭镞等遗物如同历史的信使,逐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一座龙山文化遗址,就这样悄然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1996年的春天,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文管会、连云港市博物馆的考古精英们齐聚一堂,他们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考古队伍,进驻中云乡文化站。他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开始对藤花落遗址进行头部次试掘,试图揭开这座中国早期城址的神秘面纱。
考古专家们几经商议,终于定下了试掘方案。他们决定,将藤花落遗址作为一处大遗址来发掘,全面钻探、测图、定总基点,布下天罗地网。他们不在中心区轻举妄动,而是先在遗址的边缘地带开探沟进行试掘,以期确定遗址的范围、文化内涵、堆积特点和时代。
藤花落遗址的初步收获引起了国家文物局领导和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等专家的极大关注。他们纷纷投来期待的目光,希望探究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奥秘。国家文物局随后批准了1998年的发掘计划,并拨发了发掘专款。
当年秋天,新一轮的大规模科学发掘如期展开。考古队员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踏入了那片神秘的土地。他们的目标是揭开藤花落遗址古代聚落的面纱,探寻那些被岁月遗忘的故事。
在1998年10月至1999年1月的第二次挖掘中,考古队在西南部的探沟(98T2)有了惊人的发现。他们发现环壕G2打破了另一条更深、更宽的黑色壕沟,在它内侧,排列有序的排桩宛如历史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古城的秘密。再向里,探沟的剖面显示出层次分明的斜坡状堆积,初步判定为城墙性状的堆积,外侧的壕沟则是城壕。一座沉默千年的古城,就这样在考古队员们的努力下,渐渐显出了它的线月,第三次挖掘深入展开。考古队员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钻探了约15万平方米的面积,发掘了2100平方米的土地。此次考古,他们确定了藤花落遗址为一座处于龙山文化蕞南端的史前城址,发现了内外两道城圈,以及两处圆角长方形台基。在城内,他们发现了L1和L2两条主要道路,以及30多座房址。更令人兴奋的是,他们还发现并确认了G2为一条大型环壕,以及灰坑、水田等各类遗迹150余处。
这些考古发掘工作,不仅探清了整个古城的规模,还对城内各功能区的布局有了全面的了解。藤花落古城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尤其受到了考古学界前辈的极大重视。他们纷纷赞叹这座古城的雄伟与壮观,为人类的智慧与勇气而骄傲。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